我院杨锡怡教授的研究课题入选上海市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领域重点项目

发布时间:2019-11-18

 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锡怡最新的研究课题,“大科学装置对上海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影响与研究对策——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例”,成功获得上海市2019年度“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领域重点项目立项资助。

 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领域重点项目旨在推进上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19年度软科学研究领域重点项目围绕上海中长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战略研究,着力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深化上海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等开展软科学研究布局。

 杨锡怡博士2011年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工商管理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香港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62月加入上海科技大学,担任创业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杨锡怡博士的研究领域覆盖区域发展、科技创新、企业环保等,特别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

 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大科学装置的出现。近十年来,根据国家的部署,上海已陆续建成并将继续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设施。这些装置将如何影响科学创新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上海以及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有着不可忽略的深远意义。杨锡怡教授的这一研究课题以上海同步辐射光源为例,将利用前沿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系统估算上海光源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效用。此外,本项目还将运用管理学的案例研究方法,探索上海光源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最后,本项目将总结上海光源开放十周年以来的经验并最终形成指导其它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开放的政策建议。这一研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科学装置作为研究对象的创新。目前,学术界对于大科学装置作用的严谨实证研究极少。相关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评估政府基金支持等政策对企业或国家科技创新的影响。相关管理学研究主要以企业、团队或个人作为研究对象,极少以大科学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因此,本项目将以上海光源为例,系统研究大科学装置对科技创新与科技转化的作用,填补文献中的空缺。

 第二,研究方法的创新。数据不足带来的因果识别困难是严谨实证研究缺乏的主要原因。因为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回归分析估计出没有大科学装置时会发生的情况,因果识别需要建立在断点回归法、双重差分法等其它统计方法与数据上。得益于项目申请人所在单位与上海光源已经建立的战略合作,利用申请者层面、学科层面、地区层面的详细数据,本项目将利用前沿计量经济学方法估算大科学装置对科技创新的因果效应。

 第三,研究内容的创新。大科学装置的成功运行不但能促进基础科研的突破,还往往能有效带动相关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部门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现有针对科技创新的经济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主要着眼于科学技术的产生过程,如研究团队规模、合作者网络、机构与地区文化如何影响创新的发生,鲜少关注科学技术的转化与产业化过程。本项目将使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索上海光源在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过程的作用与机制,填补这一方面文献的空缺。


1:上海光源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