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管学院周彤课题组在科技转化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发布时间:2022-02-25

近日,上海科技大学创管学院周彤课题组在科技转化问题上取得系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经管综合领域国际权威期刊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 Policy

提高各经济实体的科技转化效率,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周彤课题组分别从企业和高校两个经济主体的视角出发,研究识别出制约两者科技转化效率的因素,进而提出了关于科技管理的针对性建议。

“专利丛林(patent thickets)”问题日益突出,成为科技企业技术转化为产品过程中遇到的不可忽视的障碍。由于专利权利本质上源于排他权,即专利权人有排除他人使用相关知识产权的权利,因此当发明在后的专利与前置各知识产权有较多相关之处且前置各知识产权分别掌握在多个专利权人手上时,后来的专利权人在把专利权转化为实际市场回报的过程中,需要承受较高成本,以应对前置各相关专利权人的谈判和诉讼,在“专利丛林”中“披荆斩棘”地前行(如图1示)。

图1:专利丛林问题的根源


“专利丛林”是如何影响企业绩效,进而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已有文献缺乏深入剖析。周彤课题组聚焦“专利丛林”问题,利用详尽的微观数据,分析刻画了“专利丛林”的具体经济后果,即其将提高诉讼风险、抑制专利转化效率、削弱利润率。以上发现对专利管理工作的启示是,需要明确企业所掌握专利技术的前溯相关专利掌握在哪些组织或个人手上,并相应地对专利收购和后续专利布局做规划。更进一步,研究发现“专利丛林”显著降低企业股权收益率。基于以上发现,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种量化投资策略,在样本期内能够产生相对可观的年化收益率(如图2示)。该成果以“Patent thickets, stock returns, and conditional CAPM”为题,发表于Management Science。


图2:基于专利丛林现象的投资策略


另一项研究中,‬周彤课题组探讨了高校的专利价值评估问题。专利价值评估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主要难点。专利的价值主要体现为能为权利人带来排他性收益,包括内在技术价值和附加价值两部分(如图3示)。企业作为重要的商业主体,在最大化知识产权总价值的过程中,实际上是优化在以上两方面的协同投入和产出效率。

图3:专利价值的分解


从高校的角度,如何客观评估专利的技术价值,而探索优化科技转移工作的可行措施是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关键。以市场化手段评估高校作为非市场化主体的专利价值,是文章最重要的学术突破。研究以美国数据为例,从超过一百三十万个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出发,提出了一个分解内在价值和附加价值的实证方法。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高校专利上,并与真实专利租赁及转让数据做对比,印证了方法的优越性。该项研究提出的专利估值方法,可以客观应用于所有专利,具有普遍的实践价值。

另一方面,研究发现目前高校专利租赁及转让活动平均只实现了16%的内在价值。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高校科技转化的效益差异,主要体现在服务部门的设置和配套投入两方面。研究明确了高校科技转化效益普遍欠佳的事实,对新型高校科研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参考意义。该成果以“Benchmarking U.S. university patent value and commercialization efforts: A new approach”为题,发表于Research Policy。

在这两项研究中,上海科技大学助理教授周彤均为共同第一作者。其他合作作者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David Hsu、台湾清华大学教授许博炫、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李晓惠、天主教鲁汶大学副教授‬Arvids Ziedonis。‬‬‬‬

当前,周彤课题组正在开展企业创新和高校创新两者分工、协同及相互转化的系列研究,并已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项。

两篇论文链接:‬‬‬‬

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abs/10.1287/mnsc.2021.422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20301542